我是第一书记,不让大家富起来,我就不离开!”
翻地、嫁接树苗、铺地膜、拆危房……医科大学临床系毕业,一直从事医政工作的麦尔当·艾力木从没想过,在自己34岁的年纪时,竟然成为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如今,作为皮山县克里阳乡喀热曼村的第一书记,他累并快乐着,“三年,我一定要带着村民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皮山县内,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喀热曼村曾经是出了名的重度贫困村,好在2017年在乡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一直以务农为生的村民们,改种了雪菊,终于摆脱了贫困村的名头。
“我来,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村民们的现有成果,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的。”从1月31日到村里任职,麦尔当·艾力木就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原本白净的皮肤,如今黝黑发亮,对未来,他有信心,也有纠结,“大家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何况我还要在以前的江山上,进一步增加收入。”
来到这的第一周,他夜夜在床上辗转难眠,在村子里呆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很多当初的雄心万丈在落地时,都难免会碰到困难——村里的杏树大都遭了虫灾,可是砍树嫁接却很难获得村民的支持;村里的不少危房不是矗立在路边上,就是屹立在田地里,可是拆房时,那却都是村民的财产;乡里要推广多种作物同时耕种,可每种作物所需肥料和耕种技术都不同,想要村民们接受并学会,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此前在村里的干部多为任职一年,所以村民们对于他也有“任职一年,就会走”的想法,对各项工作配合的热情度并不是很高涨。
“关键是要建立和村民们之间的信任感。”尽管整个村子只有87户居民,麦尔当·艾力木这个“外来户”却依然希望,在这个人口不多、海拔最高、离乡政府最远的小村子里,和村民们一起富起来,并且一直富下去。
“我有两个孩子,如今小的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刚刚四个月,我离开他们到村里来,心里很是不舍,但我更希望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先把村民们都集中在一起,进行自我告白,“我至少会呆3年,而且如果大家需要,我也许还会呆的更久,我是第一书记,不让大家富起来,我就不离开!”
工作不能只限于口头“表白”,那天之后,麦尔当·艾力木就狠狠地把自己扔进了村民们的庭院里,村民们的田地里,和他们一起规划改造牛羊圈,一起翻地,铺地膜,一起拆除危房,“只要做的好了,我们的第一桶金,就是来源于我们的院子里。”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如今喀热曼村87户村民家的庭院都焕然一新,危房拆除了,牛羊饲养区圈定了,生活区也隔离开了。而合理规划庭院后腾出的空地,已经被重新规划种上了雪菊或杏树。
“按照去年的收成来计算,每年大概可以增加一千或两千元呢,书记说的第一桶金果然是真的。”看着自己曾经杂乱的院子如今焕然一新,村民玛依妮萨·玉素甫对着麦尔当·艾力木竖起了大拇指。
在推行“庭院经济”的同时,遭灾杏树的嫁接,多种作物同地耕种的工作也不能放缓。麦尔当·艾力木从村里挑选了十几个受人尊重的村民,稍微一得空,就带着他们到其他成功嫁接杏树、成功推广多种作物同地耕种的村子里转悠,“我带着他们一起眼见为实,比我自己磨破嘴皮子管用。”
眼瞅着其他村里,嫁接后的杏树开出了更多更多的花,而种着雪菊的地里, 不仅地陇旁种着杏树,地陇上还种着萝卜,原先反对的村民都不再吭声了。
一点点,村里遭受虫灾的杏树都完成了嫁接;再一点点,在农业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原本仅种着雪菊的地里,也种上了别的作物……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而对于所有工作都身先士卒,偶尔一次回家,孩子要勉强才能认出的“碳烤爸爸”——麦尔当·艾力木,村民们也不再有怀疑,“跟着他干,我们有信心。”
本文二维码
相关阅读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