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组病因不清,与遗传、饮食、精神刺激、吸烟、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的以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室测量的血压值,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高血压。据全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而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高血压在老年人较常见,70岁以上老年人约50%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后者主要有相关疾病或明确的致病因素导致血压升高,治疗疾病状态或去除致病因素可导致高血压控制或治愈。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常常合并糖脂代谢紊乱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但直接导致心、脑、肾、血管等器官损害,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高血压病人通常无自觉症状,多于体检发现血压升高,俗称“无声杀手”。只有及早检出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和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确诊后在给予非药物疗法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常需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检查的目的:(1)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2)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明确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二者的最终目的是决定相应的治疗,最大化降低由高血压导致的机体损害,延缓心脑血管病的进展。
高血压一旦确诊,所有患者均应开始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模式改良,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而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坚持降压药治疗。
1.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戒烟限酒;⑥增加运动;⑦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2.降压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推荐降压药物为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五大类。
⑴利尿剂:噻嗪类使用最多。常用小剂量的氢氯噻嗪片,要注意定期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等指标。痛风患者忌用。
⑵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对于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患者慎用,另注意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出现撤药综合征。
⑶钙通道阻滞剂:一般降压起效迅速,降压疗效和幅度相对较强,副作用相对较少,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副作用。
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作用肯定,对血管、心肾保护作用强,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降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
⑸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针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副作用而产生的一类将压药物,最大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较少,一般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依从性高。治疗禁忌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
为了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对易患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易患人群包括:①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②超重(体重指数24/27.9kg/m2)和/或肥胖(体重指数≥28 kg/m2)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厘米,女≥85厘米;③高血压家族史阳性(一、二级亲属);④长期高盐膳食;⑤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⑥年龄≥55岁。干预措施包括:①加强血压监控:易患人群一般要求每半年测血压一次,提倡家庭自测血压;②倡导低盐低脂高钾高钙饮食;③积极运动锻炼维持理想体重;④倡导戒烟限酒,规律生活
2.一般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利用各种机会筛查测量血压,尽早检出高血压患者,积极给予干预治疗。
3.高血压患者,一生至少应该到高血压专科住院一次;每年应该到专科随访一次,以维持血压达标并控制并存的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本文二维码
相关阅读
- 暂无相关信息!